打開這本書《口中之心─蔡衍明兩岸旺旺崛起》,
除皺
,看蔡衍明如何克服萬難開疆闢土?如何運籌帷幄、決戰千里、統領市場?
暢銷財經作家、《虎與狐》作者張殿文費時五年,
面膜泥
,貼身採訪蔡衍明及家人、員工、經銷商甚至競爭對手上百位;是旺旺集團最真實的發展故事,
台中結婚禮車出租
,也是品牌經營和台灣企業的教戰經典。
名家推薦》開創?回饋--旺旺的成功故事
◎蕭萬長(前副總統)
一九九○年代開始,
天然保濕
,許多台灣本土企業因為經營成本升高,
民間貸款
,開始轉進到大陸尋求機會。他們,
雙重滋養
,無畏陌生環境的挑戰,
媽祖
,勇於披荊斬棘、開疆闢土,
蒐證器材
,並伴隨著大陸的快速崛起而成長茁壯。旺旺集團正是其中的成功典型代表。
旺旺集團的成功,
行銷廣告
,彰顯出集團總裁蔡衍明先生非凡的事業成就,也反映出大陸內需市場的無限前景,對照當前許多亟待轉型的大陸台資企業,尤其具有啟示意義。因此,探討旺旺集團如何在兩岸崛起的這本《口中之心──蔡衍明兩岸旺旺崛起》的出版,就顯得格外有意義。經由作者張殿文先生細密的採訪與嚴謹的寫作,讓讀者不僅能一窺蔡總裁成功的獨家祕訣,更重要的是提供旺旺進軍大陸市場的實戰成功經驗,足為其他亟待轉型的台商企業借鏡參考。
旺旺的發展是從與日本合作開始,進而又在中國大陸成長壯大。作為一個經濟老兵,我對旺旺的發展軌跡深有感觸,因為它印證了台灣企業與日本及中國大陸的特殊關係。旺旺的成功也絕非偶然;書中翔實記錄了旺旺的發展歷程,裡頭有許多實戰成功的寶貴經驗,包括在對的時機到對的地方去、選對合作夥伴、建立產品特色及成功的廣告策略、精確掌握未來市場等等。
我認識衍明兄多年,從這本書更認識他的聰明、自信、毅力及遠見,也可以了解他去大陸奮鬥的艱辛及事業的成就,令人佩服。尤其感佩他在大陸事業有成之後,不忘回饋故鄉。二○○八年八月,旺旺響應政府號召回台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DR),成為新政府上台後,首家返台掛牌的海外台資企業,正是他以實際行動愛台灣的真實寫照。
這幾年,衍明兄把他愛台灣的熱情,投放到媒體事業上,衷心期盼,蔡總裁領軍的旺旺中時傳播事業集團,秉持「享用新聞自由必須同時承擔社會責任」的國際新聞學界堅定共識,為台灣樹立公正客觀、善盡社會責任的媒體典範,以成就其回饋台灣初衷。
名家推薦》值得更深入研究的旺旺經驗
◎司徒達賢(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近來學術界十分關心「研究」與「教學」孰重的議題。我的一貫主張是:這兩者應是一體的兩面,學術研究必須有助於提升教學品質,同時高水準的教學也不只是依據教科書照本宣科、逐句解說而已,而應以持續的研究為基礎,不斷充實教學內容,以配合學生將來實際上的需要;至少在我所熟悉的企業管理領域中應該如此。而這本介紹旺旺集團蔡衍明董事長數十年經營歷程的《口中之心──蔡衍明兩岸旺旺崛起》,正好可以說明此一觀念。
「國際化」是當前許多台灣企業在策略上不得不走的路。西方先進國家的大型企業長期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再加上許多學者的研究,形成了「國際企業」(International Business, IB)這一個學術領域。當台灣企業準備走向國際化時,當然首先會想到如何將外國實際經驗歸納出來的原理、原則轉移給企業界。然而一段時間下來,總覺得實務與理論之間常有隔閡。後來我們才覺悟到:西方國家的國際化,是從「上國」的角度與立場來觀察分析,與我們頗不相同。易言之,這些西方企業在邁向國際化之前,產品品質、品牌形象、技術能力、公司規模等都已相當可觀,加上背後強大的政治與法律力量,遠非我們廠商所能望其項背。西方的學理對國際化過程中的策略、組織,以及與地主國政府及合作夥伴的關係等,都隱約建立在這些前提之上,而這些前提對台灣企業而言,幾乎大多都不存在。
換言之,我們企業的國際化或跨疆界經營,因為條件與情勢的不同,應該與先進國家的思維方式有所區別。而這方面經驗的蒐集、整理、分析、歸納,顯然應該由我們自己的學者,向已經擁有國際化(或跨疆界經營)經驗的台商去請教,並以西方學理的概念、架構以及研究方法,建立屬於我們自己的國際企業理論。
《口中之心》這本書以蔡衍明董事長的發跡與成長為主軸,詳細介紹了他從國外(日本)辛苦取經、吸收技術起家的經驗,也頗為深入地描述了旺旺集團後來在大陸成長與成功的歷程,包括各個發展階段中的策略與環境。
我認為本書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對大陸經營環境特色的說明、蔡董事長面對這些環境時的因應方法,以及當時的思維邏輯。例如對消費偏好與消費行為的分析、經銷體系的變化與現狀、當地同業的競爭手法、與政府機關的互動經驗、建立品牌形象的甘苦、在國際籌資與上市時各方利益的整合,以及遍地機會卻又處處暗藏風險的經營環境,本書中都有十分具體而有價值的描述解析。書中以流暢的文字娓娓道來,雖然未能「身歷其境」,但在閱讀時已經極有感受。
坊間常有一些介紹外國企業成敗經驗的書籍,讀來也讓讀者頗有收穫,但畢竟文化、人際關係以及經營環境等方面顯著不同,讓我們所產生的切身感遠不如此書。如果我們能找到更多像旺旺集團這樣有分享意願的企業,可以讓重視本土企業管理研究的學者,更深入地去請教和整理其做法、經驗以及決策時的考量,這些研究成果雖然未必會受到外國學者的重視,但對我們本土企業所產生的效益與貢獻,肯定不低於刊登在世界一流學術期刊上的文章。
名家推薦》媒體資本的前世今生
◎邱立本(《亞洲週刊》總編輯)
蔡衍明是台灣的爭議性人物,但也是不被了解的人物。他在最近的媒體併購案中,被批判為「媒體巨獸」,但恰恰是在漫天的爭論中,他的背景和理念一直鮮為人所知。為何一位從小被父親禁止說國語的小孩、被教導痛恨外省人的台灣人,卻被台獨人士罵他主辦「親中」媒體?為何這位在兩岸以製造米果出名的企業家,卻捲入了媒體事業,並且陷進了爭議的漩渦?
媒體金主的性格,會決定媒體資本的品質。蔡衍明天生的性格就是不信邪,具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在他的生命中,多次被別人看扁,也在最後證明別人看錯了他。他在事業上的決策風格,是否也可以看出他在媒體上的決策風格?
媒體資本的品質,其實決定了媒體的未來。《紐約時報》的控股家族索斯柏格(Sulzbergers),由於有一個遠大和高尚的理想,也凝聚了最優秀的媒體人才,因而不斷茁壯發展,終於成為英語世界媒體的傳奇。
但媒體資本的品質,也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出身於寒門、從底層拚搏而起的新移民普立茲(Joseph Pulitzer),本來是辦八卦媒體《紐約世界報》(New York World),並且被視為「黃色新聞」(Yellow Journalism)的始祖,成為一個爭議不斷的人物,他生前對新聞界的貢獻也是褒貶互見。但他不斷自我提升,在新聞事業上推陳出新,最後他所創立的普立茲獎,更成為美國新聞界專業的標竿。
蔡衍明家族的媒體事業,到底會如何發展,現在還難以定論。但一個成熟的媒體與企業,其實需要不斷與社會互動,也需要讓社會有更多的了解,才能更上層樓。作者張殿文寫的這本企業傳記,其實著重蔡衍明的前半生,對於他開始參與媒體的部分著墨不多,但恰恰是他的企業經驗,讓他的行事風格與價值觀,為他日後處理媒體事業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胡適鼓勵大家寫傳記,追溯人與事的根源,社會才能對自己有更深的認識。而媒體資本的傳記,更是要從它的前世今生說起。因而這本企業傳記就可以讓我們看到,一位台灣之子怎樣在神州大地發現自己生命最璀璨的一面。
蔡衍明衝破了不少台灣本省人對大陸那種恐懼與排斥的局限性,積極推動台灣掌握更多大陸的資訊。他創辦的《旺報》,聚焦在大陸社會的最新發展,開拓了台灣讀者的視野、超越了台灣媒體的盲點,也客觀上消除了民間對大陸的刻板印象。
因而在歷史的長河中,蔡衍明的地位仍待評說。他會成為另一位普立茲嗎?他的媒體品質,會躍升至《紐約時報》的地位嗎?媒體資本的意志,是否可以與媒體理想結合?這一切的疑問,也許都可以在這本傳記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