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看台灣 兩岸差異沒太大

     不到20歲的年紀,

花蓮旅遊攻略

,作為「陸生元年」開放來台入學的第一批陸生,

工業風桌椅

,成長於浙江的女孩蔡博藝,

絲線拉提

,穿越60年的隔離對立,

噴漆廠

,將自己來台後經歷的文化衝擊與感觸,

茶工廠

,寫成〈我在台灣,

屏東清潔公司

,我正青春〉一文而在兩岸爆紅,而今她在來台一年後,將更完整的觀察與心情,集結成《我在台灣,我正青春》一書,對照著兩岸不同的視角與年輕世代的關注。
     蔡博藝的〈我在台灣,我正青春〉曾獲《旺報》兩岸徵文比賽優秀獎,回憶當初想來台讀大學的決定,其實並不是因為民主、自由或繁華,只是單純的喜歡台灣,而來到台灣,和在地的同學們一起生活,就蔡博藝看來就與內地的大學生無異。「所有的羊都愛吃青草,不會因為這草長在哪裡是什麼主義而有所不同。」對於曾被一些媒體視為「遣台使」,蔡博藝也只能說:「大家太高看我們了。」
     對照於兩岸現象,蔡博藝首先感到台灣高校的師資水準比起大陸要高出太多,大陸的博士頭銜尤其是女博士,會讓人敬而遠之,但在台灣博士卻不稀奇,然而這麼多的博士卻仍有為數不少在台灣找不到工作,她認為在對岸,會非常需要這些人才。不過,近年的發展也可看出,兩岸對於學歷愈來愈迷信,高學歷成為能力的代名詞,即使在政壇也是如此,華人世界自古唯有讀書高的心態,在兩岸並無不同。
     因為在台灣生活,蔡博藝也得以觀察社會運動乃至總統選舉的過程,士林王家的拆遷,也讓她想起自己住過的城市,已經改變到自己都不認識;文林苑的困局,以她從小受到的教育來看,應是犧牲小我,成全大局的時候,然而她也在台灣學到從人權和平等的角度看,每個人都有捍衛自己利益的權利。

…更多新聞請看《旺報》,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