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交通大學印尼國際志工IDO團」前進印尼巴東農村,
3D變頻飛梭雷射
,用台灣經驗、動手實作,
車內監聽
,與農民分享提升農作的可能。(志工團提供)中央社記者周永捷雅加達傳真 105年8月21日
「不要想著我們要教當地人什麼,
清潔公司高雄
,我們是來分享經驗」。「國立交通大學印尼國際志工IDO團」6位大女孩前進印尼巴東農村,
雅思
,用台灣經驗、動手實作,
沖水椅
,與農民分享提升農作的可能。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張芸瑄、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張釗穎、外文系陳佩君、外文系謝瑜庭、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盧育宣,
員林 美睫教學
,在計畫負責人盧昱蒨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助理教授何景榮協助下,於8月4日至19日,前往印尼巴東農村進行農耕交流。盧昱蒨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國立交通大學印尼國際志工IDO團此行與當地非政府組織BUMI CERIA和LP2M及當地農民合作,舉辦兩個工作坊。第一個工作坊是與巴東農民們分享適切科技的應用,並聽取他們的建議,包括微生物菌的使用、生物炭、淨水器、木氣爐的製作,大家從中一起思考人與環境間的關係。第二個工作坊是關注當地農業產銷鏈。當地農民反映有時收入並不穩定,志工團分享台灣農業產銷鏈實例及解決方案,提供巴東當地農民找到解決產銷鏈問題的可能做法。談到此行最辛苦的地方,盧昱蒨說,團員雖然都是大一、大二的學生,也沒有農業相關背景,但為了這次任務,事先培訓好幾個月,並到竹北、宜蘭等地的農村實作。全團6個大女生都得親自下田,自己扛器材,做起粗活,一點都不輸給男生。義務協助交大志工團擔任翻譯、協調等工作的何景榮表示,志工團此行主要目的是與巴東農民分享台灣小農經驗、推廣無毒有機及在地化的農產品銷售經驗,並運用網路科技行銷在地農品。何景榮說,這批大學生表現受到當地農民及媒體的肯定,表現超乎想像。這些學生的表現很成熟,事前功課也做得很充足,天天與印尼農民朝夕相處,還能用簡單印尼會話與農民溝通,是新南向的小尖兵。1050821(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