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論-值得新媒體銘記的一天

對許多人來說,

高雄二胎房貸哪家好

,《赫芬頓郵報》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渣打銀行二胎房貸

,以至於不少人在看電視直播時第一反應都是《華盛頓郵報》。與作為百年老店的後者相比,

房屋二胎

,前者創辦至今不足10年。然而,

修復乾燥受損

,年輕的《赫芬頓郵報》卻在短期內取得了驚人的成績:訪問量超過《紐約時報》網站、被「美國在線」以3.15億美元收購、奪取普利茲新聞獎、在全球十多個市場展開布局…更重要的是,

台中哪家融資公司利息低

,《赫芬頓郵報》雖是典型的紙媒名稱,

建築室內設計

,但從來沒有出過紙本,

整合負債

,一直以「第一份互聯網報紙」自居,是不折不扣的新媒體。對於《赫芬頓郵報》的成功之道,大陸從事互聯網和新媒體研究的知名學者胡泳早在2012年就做了總結:「以最小的支出,提供最大範圍的新聞;即時、全面,與著名人士的評論以及讀者的反饋相結合;所有內容皆免費獲取;收入主要來自廣告,這建立在高流量的基礎之上,因為它是網上被鏈結最多的博客網站。」所謂「最小的支出」指的是《赫芬頓郵報》的最大賣點並非原創新聞(它的網站最下方有近90家主流媒體的鏈結),而是擁有大量的免費高端作者和海量的「公民記者」。不過,在大陸研究美國媒體的專家辜曉進看來,《赫芬頓郵報》能夠迅速崛起除了是將新媒體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以外,也是向傳統紙媒學習的結果。當許多報紙為了節省開支大肆裁減調查記者時,本來高度依賴「二手新聞」的《赫芬頓郵報》卻反其道而行之,不斷招募優秀的調查記者,向原創深度報導進軍。2011年3月,該報資深軍事記者伍德展開了為期8個月的深度調查,其系列報導《戰場之外》斬獲了第2年的普利茲「國內報導獎」。因此,《赫芬頓郵報》的奇蹟毋寧說是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勢強強嫁接的成果。《赫芬頓郵報》CEO吉米·梅曼最近在接受大陸《博客天下》採訪時也證實了學者的分析。梅曼透露:《赫芬頓郵報》的資訊產品中僅40%的內容是由該報記者生產的,但這40%的內容卻吸引了讀者86%的注意力。計畫於今年年底之前進軍中國市場的梅曼還批評了大陸一些媒體的所謂轉型:「只是單純把發表在紙質報刊上的內容複製粘貼到新媒體上。」事實上,即使是與《赫芬頓郵報》頗有幾分相似的《澎湃新聞》,其微信公號推送的文章不少也會出現在第2天的《東方早報》上。《赫芬頓郵報》在被不少人誤認為《華盛頓郵報》的尷尬情形下完成了在大陸的驚豔「處女秀」。與此同時,大陸央媒在提問時多使用兩個以上頭銜,比如新華社記者在自報家門時稱自己還是新華網和新華社發布用戶端的記者。這是要說明自己也是新媒體嗎?(作者為大陸自由作家),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