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篇-台農賺小錢? 台灣虧大錢?

     從1997年,

單極電波拉皮

,大陸在福建等5個省設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起,

七期房屋出售

,就開始有計畫地透過兩岸農業交流吸收台灣農業的人才、種苗、技術、資金。雖然說,

牛樟芝膠囊

,有不少台農在大陸變成「蘭花王」、「蓮霧王」、「阿里山茶王」,

VIP卡製作

,賺到在台灣賺不到的巨大財富,

膝關節退化

,但由於台灣政府無法有效管制,截至目前,台灣農業從兩岸交流中獲利甚微。
     去年2月,台灣有關方面完成一份針對大陸「台灣農民創業園」的考察報告,報告指稱,台商為尋求更低廉勞動成本,以及著眼大陸龐大市場商機,帶著品種、技術、資本,甚至原有客戶訂單,轉赴大陸投資農業。
     令人擔心的是,台商在大陸生產的部分農產品,現在利用走私,或假冒產地證明轉運至越南等國家,再回銷台灣;尤其是福建、海南兩地的台農創業園,因為生產的農產品與台灣雷同,加上目標市場相似,未來將在大陸及國際市場上,與台灣產品激烈競爭。
     這項報告當時只見諸台灣本地報紙,因此並未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台商農產品回銷台灣
     但事實上,一位在福建永福台農創業園種「阿里山茶」的台商就私下透露,雖然他的「阿里山茶」多次在大陸獲獎,但由於大陸喝高山茶的客群尚待開發,現在他還是以回銷台灣為主,至於回銷的管道,他就不肯透露了。
     還有一家計畫到福建仙遊種植苦茶樹及興建榨油廠的台商也表示,由於台灣的苦茶油供不應求,未來在福建生產的苦茶油還是會先回銷台灣。
     這兩個真實案例只反映了台灣在兩岸農業交流中遭受的小部分損失。根據「新華社」公布的資料,光是福建一地就取得台灣1500項農漁品種及超過400項的農業技術。福建的蔬菜、茶葉(烏龍茶)、鰻魚產品,能躍居日本最大進口地,就是拜台農所賜。
     大陸免費取得農產拍賣系統
     最諷刺的是,當 2000年11月24日,陳水扁替台灣「益全香米」命名之時,在大陸種植的「益全香米」已經開始收割了。還有原本不產葡萄的廣西,也因為當地農民到台灣「取經」後,成為大陸最大的葡萄產地,其他像山東改良高接梨的技術來自台灣梨山等。
     大陸有計畫從台灣取得的農業知識,還不僅限於技術及種苗,其他像北京、上海的農產品現代化拍賣系統,就是取自台灣,只是大陸並沒有付一毛錢。至於「取經」的方式,不外乎大陸方面先對某台灣政商人物承諾,由他們組建批發公司。在重利誘惑下,這些政商人物就出面邀請退休的農會及批發市場幹部到大陸,教導大陸組建現代化拍賣系統。據了解,當年從中牽線的台灣政商人物後來都是空手而回。
     政府已經看到兩岸農業交流的失衡狀態,因此在2002年修正的農業禁止到大陸投資及技術輸出項目,就由13項暴增到436項,顯示政府開始嚴控對大陸的農業交流。
     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管制措施實施至今,依然無法有效管理台灣關鍵農技及種苗輸出到大陸。

…更多新聞請看《旺報》,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