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企在國內、海外的各種併購已成為其短期提升技術研發水準、創建知名品牌、管理模式、拓展行銷網路等最快捷的方式。而在這條併購路上,
中醫減肥
,若有金融業可提供資本運作經驗,
防卡膏
,將可提升併購成功率。
新 聞 說
「多部門力促企業併購海外技術:民企或將成主力」,
會員卡設計
,12月5日《第一財經日報》報導;「PE投資瞄準併購」,
購物
,12月2日《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中信證券併購基金11月啟動」,
台中 監視器
,12月1日《上海證券報》報導。在台灣,併購重組一直是個偶爾會在報章雜誌出現的稀有名詞,但在如今的大陸,卻是一個越來越常出現的名詞,無論大陸國內市場的併購或是大陸企業的向外併購,大陸金融機構都必定扮演著重要角色。
台灣觀點
由於歐美經濟仍處低谷,造成其資產價格不斷下降,尤其是在2012年前3季度,歐美相繼決定向市場無限期進行量化寬鬆,很多歐美企業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經營困難。目前大陸企業的海外併購,不只是要併購有盈利能力的企業,更要看其是否有智慧財產權和核心技術,通過朋友圈、PE、VC、高校、研究院所等多種管道尋求技術的革新,而去海外進行併購獲得技術已經成為我認識的企業投資海外的重要目標。 除此之外,在市場投資疲弱的形勢下,不少大陸金融機構正在積極調整自身的經營策略並拓寬業務管道,尋找蘊藏其中的未來價值。對於金融機構而言,現下全球經濟下滑,投資不確定性增加,但許多行業都在整合,在出現產業整合大潮時,併購絕對會成為主流,這對於金融機構而言,無疑是新的拓展機會,而且參與的金融業者會越來越多。而這樣的趨勢轉變,自然也會帶動整個金融產業鏈的變化。
併購雖是企業自身的行為,但在這其中金融業者可以扮演隱形的推手。對於一些民企而言,與金融業者聯手來併購是個好的解決方法。但金融業者除提供資金以外,還必須具有豐富的資本運作經驗,熟悉併購的操作流程。而實體企業往往是行業專家,行業經驗幫助其對標的企業有更專業的價值評估,二者通過優勢互補,可提高併購交易和整合重組的成功率。
未來幾年,我相信兩岸之間必定會發生許多類似近期大陸三安與台灣燦圓的入股案件,這會提供了許多台灣金融業者的參與機會,但對於兩岸之間的併購know-how 卻可能會是台灣金融業者急需彌補的短板,而且我一直覺得台灣金融業者這些年的經營思維,始終限於間接金融擅長,直接金融保守的框框而無法突破,以致在跨國併購這個領域始終無法培養出好的人才或案例,這點其實必須加強,以免台灣金融業者的國際競爭力恰如台灣股市一樣慢慢步入邊緣境地。
新 聞 說
陸企急轉型 務實思考長期戰略
「民營企業轉型迫在眉睫」,12月5日《第一財經日報》報導;「義烏小商品:『螞蟻』尋路」,12月6日《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房地產成製造企業之痛」,12月2日《東方早報》報導。隨著中共十八大的塵埃落定,大陸經濟結構轉型的議題成為下一個最重要的話題。
台灣觀點
表面上,大陸企業越來越兇猛的在全球產業版圖攻城掠地,事實上,大陸產業升級問題卻越來越難以解決。大陸企業若想走向世界經濟代表,民營企業的控制問題、家族式管理問題、與金融資本的結合問題以及能否與時俱進都是它們需要克服的內部挑戰。
與台灣類似,存活至今的大陸民營企業都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階段。但大陸民營企業與台灣企業最大的不同挑戰則在與金融資本的結合。
在大陸企業管理史上,實體企業與金融資本從來沒有像大陸這樣保持如此密切的聯繫。為何需要金融資本,答案不言而喻,正是金融資本的介入,讓那麼多的大陸企業在那麼短的時間裡迅速崛起。然而隨著大環境的改變,這中間也開始出現很大的矛盾,投資人與企業家之間的根本目標不一致。
企業家希望將自己的企業做成百年老店,需要長遠而持續的戰略;但投資人並不希望永遠和企業綁在一起,他們所希望的就是要迅速達成利益目標然後獲利走人。如若企業家無法滿足投資者對迅速獲利的需求,紛爭隨時可能爆發,而這些速成型的大陸企業在這幾年都不可免俗的開始遭遇難題。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順風的時候,金融資本會扮演推手助你上天堂,在逆風的時候,它也正是那只拉扯你的無影手。
經過這波產業困境存活下來的大陸企業開始比較務實思考長期戰略,大部分的陸企在與我接觸的時候,已經不再把資金挹注當做重點,反而更關心如何有效接軌國際化管理及核心技術的導入,我一直覺得台灣在下階段大陸民企轉型階段有著美好的機遇,但不要再去跟大陸企業比較資金的雄厚程度,反而該好好深思自己的小而美在哪裡?而能夠以對的戰略去與熟悉大陸市場的大陸民企接軌,絕對是大部分台灣企業百思不得其解,卻不得不戮力以求的關鍵所在。
…更多新聞請看《旺報》,